第9章 司马聃——从奶娃皇帝到"职场早退"的悲催打工人(3/5)
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一误击竟然引发了晋军的士气大振。士兵们误以为是进攻的信号,纷纷奋勇向前,杀得敌军措手不及。在一片混乱中,晋军竟然奇迹般地扭转了战局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次年三月,成汉后主李势眼见大势已去,只得无奈地脱光上衣,袒露着上身出城投降。桓温用囚车将李势押送回建康,这场以少胜多的奇袭战,让桓温的声望如日中天,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。
而此时的司马聃,终于得知了桓温西征的战报。他惊讶地发现,这位权臣竟然如此果敢和决断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。这是司马聃第一次真正见识到桓温的雷霆手段,也让他对这位权臣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桓温每次入朝,其身后的三千铁甲军步伐整齐划一,犹如雷霆万钧,每一步都仿佛能引起地动山摇。他们的脚步声如同战鼓一般,震耳欲聋,使得朱雀门的铜钉都嗡嗡作响,仿佛在颤抖。
永和十年(354年),桓温高举“克复中原”的大旗,率领四万晋军浩浩荡荡地发动了第一次北伐。这支军队士气高昂,一路势如破竹,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。在蓝田,晋军与前秦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。双方短兵相接,杀声震天,战场上血流成河。
然而,就在大军逼近长安,胜利在望之际,桓温却突然下令退兵。原来,他忌惮粮草不济,担心继续前进会陷入绝境。于是,他不顾将士们的反对,毅然决然地率领大军撤回。
据《晋书》记载,当晋军撤军时,关中百姓纷纷夹道痛哭。他们原本对桓温的北伐寄予厚望,希望能够重归晋朝的统治。然而,如今桓温却如此轻易地放弃,让他们深感失望和绝望。百姓们哭喊道:“不图今日复见官军,奈何一旦复舍而去!”
而远在洛阳的司马聃,当他捧着洛阳失守的战报时,心中的愤怒和失望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。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,将案头的博山炉一脚踢翻。炉中的香料散落一地,青烟缭绕,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悲愤。司马聃对着虚空嘶吼道:“桓温误国!”
朝堂之上,气氛凝重,众人皆屏息凝神,不敢发出一丝声响。桓温站在殿中央,他的身影高大而威严,让人不禁心生敬畏。他手中紧握着一卷诏书,上面赫然写着“庚戌土断”四个字。
这项政策是桓温力主推行的,旨在清查那些隐匿户口、逃避赋税的人家,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。然而,这一举措却如同巨石入水,激起千层浪,尤其是触动了会稽王司马昱等士族的利益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在某次廷议中,尚书左丞荀羡终于按捺不住,站出来对“庚戌土断”提出了异议。他言辞激烈,指出这项政策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,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桓温听后,脸色一沉,他猛地将手中的诏书拍在案上,发出“砰”的一声巨响。众人皆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,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。
桓温瞪着荀羡,眼中闪过一丝怒色,他缓缓地站起身来,手按剑柄,厉声道:“若再有人敢阻挠此政令,即刻送往寿春前线!”他的声音如同雷霆一般,在朝堂上回荡,让人不寒而栗。
司马聃躲在蟠龙柱后,紧张地看着这一幕。他的心跳急速加快,额头上甚至渗出了一层细汗。当他看到桓温手中那寒光闪闪的宝剑时,心中更是恐惧万分,指甲不自觉地深深掐进了掌心。
在桓温的授意下,司马聃的后宫已然成为了一个充满权力争斗和阴谋诡计的场所。这里不再是温馨宁静的后宫,而是一个充满了明争暗斗和尔虞我诈的权力博弈场。
兴宁元年(363年),司马聃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大婚之夜。这本应